微信图片_20210923174833.jpg

(一)

在一般公众看来,收藏界曾经是最神秘的圈子之一,给人的错觉是圈中人一个个都富得流油,人在圈中一夜暴富不是神话。

的确,中国收藏圈子经历过一段高光时刻,在21世纪初前后、2012年以前,各类古玩藏品流通活跃、溢价多多,拍卖行动辄拍出亿万级的藏品自不待提,圈内人私下转让的标的额达到百万级也比比皆是。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414.jpg

但在2012年以后,收藏圈子的交易行情逐年走低,行业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期,低迷之势令广大藏友叫苦不迭。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人看得见,身为藏家,笔者也没必要去刻意粉饰收藏圈这段惨淡的时光。

本文正式展开叙述之前,笔者要强调一件事:根据个人的观察与感受,长达近十年之久的收藏“冷冬”,现已大幅度回暖,2021年至今,收藏界捷报连连。

譬如6月份北京保利拍卖会,一座明宣德御制铜鎏金自在观音坐像拍出1.1亿元价格,加佣金达1.26亿。凡此种种,收藏行业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422.jpg

(明宣德 御制铜鎏金自在观音坐像)

十年一个循环,符合收藏业冷热交替的规律。如今收藏遇热,业界中人、广大藏友无不雀跃。尽管本人以“守藏”为主,过往受到的“冷冬”冲击相对较少,但也为之欣喜。

欣喜之余,不忘过去十年的行业艰难岁月,这是藏家该有的态度。这也是笔者写下本文的初衷:回顾十年收藏“寒冬”、展望未来收藏“盛夏”!

要想准确、均衡地梳理过去十年收藏界的所谓“冷冬”状态,需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收藏圈?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种各样的藏家、从业者、古玩商人都算是圈中人。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427.jpg

但实际上收藏圈人层级构成相当复杂,有杂项藏家与专项藏家、大藏家与小藏家、专业收藏与业余收藏、守藏与贩藏、名家与素人等多个维度区分。

再比如,有的人收藏是为了投资,以期保值、增值;有的人是为了买进卖出,把收藏做成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大凡古董商贩均属此类;而有的人倾家荡产搞收藏,从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纯粹出于喜欢,那些琳琅满目的古代艺术品令他们痴迷。

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玩收藏三十多年的圈中“老人”,初入此行是因为祖辈收藏家风使然,但随着收藏深入,不由自主地为收藏背后的历史文化所吸引。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435.jpg

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历朝历代的藏品中流淌,无声的器物背后有着神秘的历史回音,在深情讲述中华文明的变迁,这种隐秘的精神连接令我如痴如醉,我以为这是世间最为富足的精神体验。

亦因如此,笔者的收藏之路,素来以“守藏”为目标,鲜少涉足藏品流通或售卖。但以藏养藏是大势所趋,谁也拗不过这个行业规律,因此我对所有遵守国家法规、促进藏品流通的贩藏型圈友,同样抱有深深的敬意。

甚至遇到有缘人,本人也愿意为他们的收藏之举出谋划策,遇有喜爱藏品历史的同道中人,忍痛割爱转让心爱之物,亦屡见不鲜。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454.jpg

行文随心所至,扯得有点远。回到前面话题,在2012至2020年收藏“寒冬”期间,笔者见过太多举步维艰的藏友,为了个人爱好或情怀,一直在困境中坚守。

期间固然有些知名藏家、专业藏家不受行业环境影响,广受各路名人与资本的青睐,在收藏寒潮中游刃有余;但总的来说,广大中基层藏友着实过得艰难,尤其是贩藏型圈中人,他们对于过去十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谨以此文献给他们,为他们的坚守而致敬。

(二)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01.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05.jpg

过去的十年,对于贩藏型圈中人来说,越是行业不景气,藏友越想卖东西,因为行业大环境的水缺乏流动,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遭遇现金流困境的藏家不在少数,这就推高了藏友转让藏品的意愿。

然而,长久以来,尤其是在收藏“寒冬”期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基层收藏圈子都在玩一个闭环的游戏,即古董文物藏品流通,几乎局限于圈内辗转。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11.jpg

想象一下,一个传说中“富得流油”的行业,竟然是一个闭环生态(顶级圈层不受此限),圈外人参与其中寥寥无几——经拍卖行流通出去的藏品,在整个收藏行业所占比重仅是冰山一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实话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

打个比方,全国多如牛毛的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如果大家建房子都是为了卖给同行,而不是广大消费者,妄想通过行业内销,来消化这么多楼盘。如是这般,这样的“经济适用房”地产业撑不过三年就得垮掉。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22.jpg

但是很遗憾,中基层收藏界多年以来就处于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闭环生态。这是一个密封性非常强的闭合循环圈。长此以往,整个中基层收藏圈就成了一潭死水,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走不出去,就像一座围城。

这就是为什么自2012年以来,普通人看得见的中基层收藏行业如古玩城,呈逐年萧条之势: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多年来新进入收藏闭环圈的外部买家越来越少,只能靠圈内人剩余的现金流,驱动内循环,带动行业缓慢流动,直至失去活水之源。

那么,多年来为什么加入收藏圈的圈外普通买家越来越少,逐渐导致中基层收藏圈从相对闭环走向绝对闭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造成了多年不利影响。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28.jpg

首先是2012年以来,社会金融水源并不稳定,时而泛滥,时而有枯竭之势,导致闲散资本进入收藏领域的意愿走低,毕竟收藏品并不适合短期投资,需要长期持有才能爆发硬通货、高盈利的潜力。

这就决定了,“寒冬”期间只有顶级玩家才有“余粮”抄底,而大部分中低层普通玩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过去的十年,国内房地产、互联网项目、教育培训业、影视业、网贷等,曾有过一段短期投资、快速变现、超级暴利的狂野时刻,这些行业吸空了社会游离资本,就连实体经济都分不到一杯“资本”羹,何况长期投资属性的收藏行业?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34.png

(图片来源于厦门古玩城)

好在非理性的资本走向,近来趋于终止,房地产、教培、互联网等投资热潮偃旗息鼓,实体经济、高科技领域是未来投资主流领域,而收藏品作为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的中间行业、次金融投资品,也迎来了利好之势,重归繁荣是必然。

其次,《文物法》对收藏品合法流通的制约是多年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收藏领域生态的走出去、放进来。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已久,希望国家通过政策松绑,催生收藏行业活力。

可喜的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和鼓励收藏品流通,有关法规研究、措施制订已持续多年,在可见的未来,必形成落地政策。

早在2017年,国家文物局就开始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找出解决制约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颈问题的方法”。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43.png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表态要“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

(三)

2021年至今,虽然世界性新冠疫情依然冲击着经济,但收藏业的复苏迹象却越来越明显。这就为藏品经济的内外循环前景带来了无限可能。

高端资本、集约化资本重新涌入收藏业,这个现象跟近两年国家发力推动经济内循环不无关系,跟近期国家整治娱乐、互联网等产业的垄断性暴利和割韭菜效应有关,亦跟国家大力助推艺术品收藏经济有关。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52.png

(图片来源于厦门古玩城)

因为,上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迫使”资本回归理性,并在客观上帮助它们重新认识到收藏经济的巨大潜力和蓄水池功能——毕竟,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考验的恰恰是资本的理性与耐心,而藏品的保值、增值及长期持有带来的高倍盈利价值,早已经过千锤百炼式的历史验证。

虽然收藏行业回暖,但笔者个人的判断是,收藏业不会再回归二十年前狂热的、畸形的“盛况”,但一定会形成健康的繁荣,更理性、更健康、更持久、更有活力。这将是广大藏家向往已久的真正的“收藏盛世”。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558.jpg

当然了,身为圈中人和藏家,笔者也不能一味只为收藏界唱赞歌,而不揭它的疮疤。直面问题,深度剖析,才是治病救人的态度,同时也更有助于整个行业回归健康的繁荣。

毋庸置疑,2012年陷入“寒冬”期之前,收藏行业经历了多年的“疯狂热”,各种不理性的现象层出不穷,圈内圈外乱象丛生,滋生了大量行业“细菌”,导致仿品泛滥、普品当精品买卖、精品当普品卖、行业虚胖、伪专家哄抬价格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圈外人看待收藏已然脱离了收藏本质,而不少藏家也在声色诱惑中背离了收藏的初衷。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05.jpg

回首那一段狂野岁月,业界有过深刻的反思。但反思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官办专家矫枉过正、胡话连篇,他们悍然宣称“民间收藏八成赝品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吓阻了不明真相的圈外人士想要进军收藏业的热情。

作为收藏界的一员,笔者认为不能苛责圈外人或公众对于收藏投资的过分担忧,他们只是被误导了。真正的罪人,是那些为了利益垄断,无端敌视或打压民藏的伪专家,他们想当然地以为,收藏这种事只能由“国家队”来干。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12.jpg

这是一种多么荒谬的成见,简直不值一驳。这种专家应该去多读一些历史,才不至于如此狂妄,充当井底之蛙而鼓噪不停。

对于这种官办专家的胡言,笔者想说,中国人的收藏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两千多年以来,就收藏规模而言,民藏绝不止占半壁江山,而是占据了收藏的主流地位。即便是明清时期,故宫集天下珍宝收藏于大成,除了明清制官窑瓷器,大部分器物、藏品来自民间收藏为多。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18.jpg

由是观之,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物质宝藏,绝不止于官办博物馆存之,千百年来散落民间的国宝远超世人想象。

诚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前后,因收藏“狂热”而滋生的各种仿品的确不在少数,整个民藏界也确实应该引以为戒。但有关官办专家不能因为这一困扰,就把民间收藏一杆子打翻。

(四)

实际上,对于民藏的含金量,国家是有分寸的。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制订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寻找解决制约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颈的方法。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26.jpg

这就说明了,国家是承认社会收藏的资源潜力的,如若真像那些大嘴专家说的那样“民藏十多八九为假”,那民间收藏不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吗?如是这般,晾它个三年五载,社会收藏自然就消失不见了,国家还何必大费周章研究民藏事业促进办法呢?

当然了,也不可否认,由于前些年大量收藏仿品的出现,使得民间收藏、社会收藏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整个行业遭受过信誉危机,许多有志于收藏或想持币入市的圈内外人士,心有所忌、裹足不前,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中基层收藏圈子的闭环生态效应。

但制假、售假的伪古董贩子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民间藏家都抱着严肃、敬畏的心态在收藏历史器物,如果他们不幸买到个别假古董,只能说他们的掌眼水平有待提高,舍此以外,他们是最大的假古董受害者,即使不被同情,也不应受到各路官办专家的一竿子打翻待遇,毕竟这个群体终究是社会收藏的正统主流。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32.jpg

今时今日,新的一轮收藏盛世已经到来,官方的政策介入、行业的清本正源,将使21世纪收藏大业重放耀眼光芒。

对于想要进军收藏领域或少量购买收藏品以资雅兴者,他们若有行业疑虑,或对藏品投资吃不准,解决办法也相对简单:拒绝流动商贩,尽量请业内人士掌眼,找有名望的藏家鉴别甚至代购,则基本可以过滤掉百分之九十的假冒伪劣仿品。

另有百分之十,要看收藏资深人士的态度,若后者也吃不准的器物,买家可进一步斟酌、另请专家鉴定;若资深收藏人士有十足的把握,则买家一般可放心买入。在收藏圈内,口碑大于天,专业、资深的收藏人士,绝不会拿自己的口碑当儿戏。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41.png

最后说一说收藏圈子为什么要打破闭环,以及圈外人士为什么要进入收藏领域的问题。

前文说过,一个封闭循环的收藏生态圈,注定是不健康的,就像一个地产开发商联合群,大家在内部互相推销房子,购买力不但有限,而且到最后很容易趋于零。所以,收藏业的闭环生态,必须打破,破圈才能壮大。

至于说圈外人士为何要加入收藏圈或少量购买藏品以资雅兴?只能说,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在眼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投资古董、艺术品是资本的最佳去处之一,这是基于现实判断的共识,但我们姑且不强调这一点。

笔者只想说:在历史上,千百年来,收藏领域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圈子(今天的收藏圈是行业异化的结果),它的整个业态是开放式的,大凡文人雅士,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都会收藏一些前人的艺术品或历史器物,这是一种雅致生活方式的标配,就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男人要戴表、女人要涂抹雪花膏一样。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49.jpg

随着中国GDP坐二望一,人均财富逐步攀升,当经济制约的因素不再存在,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公众终将自发打破收藏的“圈”状栅栏,圈里圈外一起动手,大家破圈而互动,到那时,中国的社会收藏将像天女散花一样,广泛分布于全民,谁家手中还没有几件古玩艺术品了?届时,普通人也可以玩转收藏,不再需要考量太多的杂质因素。

老实说,这是笔者心目中未来的收藏盛世的模样,眼下它还只是一个理想,但我坚信,这样的时代必将到来。因为,中国社会持续了千百年的点状收藏或(有产阶层)全民收藏之惯例,绝不会在今天或未来的时代长久断层。历史终将回归。

微信图片_20210923175655.jpg

而眼下,基于全球局势与国内第三次分配的社会综合动向判断,一部分资本热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必将率先进入收藏生态圈,节奏快慢,因人而异。

但笔者预测,这一拨曾经颠覆过社会创业模式、从互联网混战中全身而退的持币群体,将不再“遵循”收藏圈闭环生态的潜规则,他们有可能颠覆“收藏圈”这个本不该存在的有形圈子;他们有可能制订新的收藏规则或玩法,从而打破一个(收藏)旧世界,建立一个(收藏)新世界。而最终,全民收藏将循着他们的足迹,逐步到来!(文/石禄生图/品藏天下、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