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走上海车展大半流量的特斯拉维权事件,最终真相仍未水落石出,行车数据成了解决纠纷的核心所在。

上个月,特斯拉向当事车主提交了事故前30分钟行车数据,同时也在媒体上公布了事故发生前1分钟的行车数据,但并未解决质疑。

5月6日,南都记者从特斯拉厂家方面获得可靠信息,为了让用户能够自由查看车辆后台数据,目前正在开发线上信息系统平台,以供所有车主查询获取车机交互的数据,预计年内上线。

尚未公开的EDR数据或成解决纷争关键

有关新能源的数据监测,我国此前已作出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和电动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在车辆运行数据监测方面均作出明确要求,允许企业监测的数据限制在车辆运行安全、故障、充电、能耗情况等有关车辆运行状态方面的信息。对于企业而言,车辆数据的采集可帮助其完善产品与服务,甚至是预防潜在的风险。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所有的在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以便对自己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

(特斯拉上海车展维权事件风波未了。)

日前,中汽协还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汽车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并发布了“数据可信存证区块链平台”,意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数据监测过程中的安全性,为企业提供数据可信存证服务,让消费者享受更好的信息服务。

因此,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对于特斯拉此前公布的数据,其真实性无须过分担忧,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车企数据,都要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监管,而特斯拉的车辆数据是车辆网关读取车内各部件信号并以加密形式存储,存储后的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记录,无法直接读取、修改、删除相关数据。至于数据来源,是行驶中各种传感器传给车辆再通过网络传给服务器的,是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的车辆数据。

但在上海车展的维权事件中,目前只有特斯拉“单方面”公布的数据,且维权事主认为己方未超速、车辆刹车“失灵”,外加缺乏刹车踏板行程数据等,目前已有的数据,依然未能解决这宗持续了数月的纠纷。

因此,车辆的“黑匣子”,将成为解决纠纷的关键。以特斯拉Mode3为例,其车辆黑匣子(EDR)数据是在车辆本地存储的且定格的。EDR数据的读取通常需要专用设备与车辆进行物理连接,这能够保证EDR数据不被修改。EDR数据也逐渐成为执法机构在进行事故调查时的重要依据。

如何让数据被合规有效查看?

除了监管部门、执法部门以及企业外,消费者也享有对自己车辆行驶数据的知情权。特斯拉维权事件也表明,除了汽车厂商,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该如何有效的查看和使用数据,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此前,特斯拉也根据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向当事车主提供了事故前30分钟的车辆数据,但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目前个人用户想要获取车辆数据,需要通过公检法等政府监管部门,申请书面要求才能提供。

(事故频发,特斯拉微博号频频发布声明。)

对于用户未来可否查看后台数据,南都记者今日从特斯拉内部人士处获得可靠信息,目前正在开发线上信息系统平台,以供所有车主查询获取车机交互的数据,预计年内上线。

智能电动汽车开始普及,汽车的数据监管,却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表示,针对自动驾驶数据的确权以及发生事故后车企公布数据的流程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的监管方式上,虽然有不少法律法规,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建议政府部门可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不同数据类型,修订、补充不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的法规及标准,同时建议通过采用多中心化数据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监管体系。”王耀认为。

特斯拉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发生后,多地特斯拉车主遭遇交通事故时,都质疑车辆的刹车以及安全性。

比如,就在五一小长假首天,广州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停车场遭遇碰撞事故,驾驶员称,车辆“突然加速”越过两个停车位的限位杆后继续向前,导致事故发生,而特斯拉则表示,结合后台数据,碰撞发生前,制动踏板并没有被踩下的动作,在碰撞发生前2秒左右,车辆的加速踏板被深度踩下,同时车速快速上升并很快超过18公里/小时,然后车辆记录了碰撞的发生,碰撞的时候速度不超过20公里/小时。

若车主可以查看相关后台数据,类似的“纠纷”,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