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1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重新在我国上映。对于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全球电影产业来说,重要影片的复映/重映一度成为产业“自救”的手段,2020年7月开始,《金刚川》《美人鱼》《哪吒之魔童降世》《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疯狂动物城》《超能陆战队》等国产和海外大片相继在国内重映,成为影院复工复产后的第一批电影。

我们当然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阿凡达》以及其它已经或计划在2021年重映的影片——如三月初在北美等地重映的《复仇者联盟4》等,将他们看作是推动全球影市复苏的必要动力。但作为电影技术史上难以绕开的话题,《阿凡达》的重映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最著名的3D数字电影,卡梅隆用这部电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影院“3D化”浪潮、间接制定了今天主流商业院线技术标准的故事被讲述至今;而在11年后的今天,当全球院线持续面对流媒体的挑战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时,它又再次重申了数字影院系统的视听优势。然而,重映的《阿凡达》,是否真的能够回答今天电影院所面临的困境?

卡梅隆的“成功学”遮蔽了复杂的历史动因和产业结构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的拍摄中研发了一套由运动捕捉、虚拟摄影机和同步模拟摄影机构成的伺服系统,创造出了数字3D独有的视觉体验——一个连续、感性的整体性世界,并与全球影院系统的新一轮技术革新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久后,3D电影与IMAX银幕如其制片公司福克斯所期待的一样,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标准。如今在很多场合,3D眼镜的形象替代了摄影机或胶片,成为了代表电影的标识。

十年后,李安的3D/120fps高帧率电影《双子杀手》上映前,很多人认为它将再次推动商业院线的系统性升级,片方的宣传也将它比作下一部《阿凡达》,但电影糟糕的票房表现和口碑分裂使李安对数字3D电影进行整体性超越的计划不得不放缓脚步。其实,在2011年开始的《霍比特人》系列中,彼得·杰克逊就率先使用了60fps的高帧率制式,但出品方华纳公司却很难推动主流院线针对高帧率放映进行系统升级;2015年,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就已经运用了120fps制式,但直到《双子杀手》在北美上映时,仍仅有14家AMC院线的影院具备播放4K/3D/120fps版本的技术条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