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14岁那年暑假,我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分担诸如晒谷、采茉莉花等家事。为贴补家用,我家一度种了满院的茉莉,天蒙蒙亮,将珍珠白圆润的花骨朵摘下,然后由妈妈用自行车载着送去精制茶厂,用于窨茉莉花茶。那个夏天,爸爸总出差,妈妈独自承受着家事与农活的重担,黑瘦的脸上难得有舒展的笑,和我出双入对的同村好友燕子,也被她姑姑接去了南京,暑假生活既辛劳又乏味,小小的我感觉特别的无助。好在去广州出差的爸爸终于回来了,带回一只“三洋”牌双卡收录机和五盒古典乐磁带,让我幸会古典乐,也让我第一次自我建塑起可抵抗贫瘠生活的精神世界。

这五盒古典乐集萃,有《胡桃夹子》选段、舒伯特的《小夜曲》、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等。就这样我第一次神会了《月光》,钢琴声居然能幻化成一种静谧澄澈的气息,辽阔得没有边际,那种震撼,是醍醐灌顶的。恍惚自己从凡俗里悄悄侧身,被带着露水和青草气的月光一把抱进怀里,温柔地浸染、抚慰、托举。好像小时候身体不舒服,被妈妈抱在怀里。卑微的小生命,这么地被疼爱。生活突然有了异质,仿佛自己是开在月色里的一朵小花,羞涩芬芳。澎湃而柔软的心跳告诉我,没朋友没玩伴都没什么,音乐会默默地陪伴你。无论日子多么单调,懂得丰富自己的兴趣,生活就会显得美丽。

这大概是我初初确立的人生观:心有所寄,就算独处,也不会孤独——人只有懂得孤独自处,才能走向开阔。这种渐进式的领悟,真正是音乐为我确立的。

以至于后来成年学琴,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弹这首《月光》,可以说,是对年少情怀一次深情的呼应。

多么美的慢乐章啊。四小节缓慢的引子,萧萧之态打开静而幽的音乐织体。右手的旋律渐渐寥落,音符一粒一粒地掉出来,冰冰凉的堆积、纠结、滚动。伴奏的三连音,婉转修美,将旋律的独白映衬得纤毫毕露。作曲家一直在倾诉,倾诉着“我本将心向明月”的故事,它是他的“百年孤独”吧。那种充满难题的生命体悟,用音乐给出答案,然后,照亮他人。它是经灵魂淬炼过的,绝非一碗亮着油光的心灵鸡汤。

当然,年少的我并不知道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献给他的恋人的。事实上,他既没有得到爱情,连音乐家最珍贵的听觉也在慢慢失去。双重打击之下,人还怎么活?第一乐章带来的情绪预设,而后两个乐章是满满的不妥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就是贝多芬,永不言败的贝多芬。虽然《月光》这名,来自一个德国诗人的附会,但我觉得真好。漆黑的夜,月亮自黑黢黢的山那边升起,又大又亮地悬在空中,把人从黑暗中引渡到温暖的家以及想要去的地方,如此日常,又如此的神性。它是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有月光在,人就有了穿越黑暗的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