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与青年经济学者合影

4月2日,“觉醒之路·建党精神”青年经济学者集体学习暨《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老北大青年座谈会在北大二院旧址举办。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阿马蒂亚森国际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黄文夫,《中国民商》杂志执行社长张立栋以及来自剑桥创新经济学者TLE计划的全体师生及特邀嘉宾参加了本次座谈。剑桥北京大学中国中心执行主任、剑桥TLE计划学术主任陈云主持了本次座谈。

座谈会现场

本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新青年奋进新征程”。座谈会以《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集体学习展开,围绕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引领时代潮流,通过发表文章、编辑刊物、参与社团、公开讲演以及讲授课程等方式向青年学生宣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结合邓小平、胡耀邦等先辈的改革思想,回答中国为什么要改革?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哪些突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进关系、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史的研究前景等。

胡德平签名并写赠语

参加座谈的剑桥创新经济学者TLE计划的青年代表集体学习阅读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的重点章节并现场发言。

胡德平

在聆听十余位青年学者发言后,胡德平说,非常欣慰这么多年轻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历史有如此高的兴趣。大家的发言很有意义,也反映出每个人的独到思考。他表示,《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一书对胡耀邦的经济思想的记录都是基于自己所见所闻得来的碎片式记忆。不过,即便是这种碎片式记录也能反映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耀邦同志的经济思想脉络是清晰的,也是前后连贯有系统性的。他举例说,早在建国初期,以及在青年团工作时期,到后来文革期间,耀邦同志对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着持续的思考。这本书涉及的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通过直接史料,能够探寻耀邦的精神世界,解读他的心路历程。胡德平表示,他愿意提供史料为大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黄文夫

黄文夫在发言中说,可以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视角,去理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这一命题。他认为40多年的改革开放,至少收获了两大突破,一是摒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改变了单一的纯而又纯的所有制结构,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是这两大突破,中国经济得以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无论怎样变,我们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进行到底。

李义平

李义平从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高度,对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及胡耀邦的富民思想和改革开放观进行了梳理,并对大家的发言做了总结点评。

陈 云

陈云在主持词中表示,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本质上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民族复兴接力赛。

参观老北大历史陈列及图片

据了解,这次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经济学者代表相聚北大二院旧址,重走“红色觉醒之路”,研学“伟大建党精神”。他们通过对《李大钊经济思想史》和《创新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等专题的集中学习,对伟大建党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左起 张立栋、陈云、胡德平、黄文夫

本次座谈所在地北大二院旧址极富历史意义。这座建筑始建于1904年,建成于1906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高等教育学府——京师大学堂的故址遗存。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后来因为学校需要扩大规模,又在旧址内建成了这座西式小楼。1918年北大红楼建成后,这里则成为了北大二院理科楼。李大钊、陈独秀曾在此讲学。1919年3月,青年毛泽东在该楼第16教室聆听李大钊授课。1920年5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曾在此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等革命活动,也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早期组织的重要活动地。

北大二院旧址外景

据介绍,本次集体学习活动由剑桥北京大学中国中心主办,阿马蒂亚森国际经济学研究院承办,中研国发(广东)经济信息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全球化数据实验研究所提供数据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