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网友搞不清楚相关性和因果性的概念,例如,有文章说“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腰腿健康概率比一般老人高”,一些网友由此得出结论,经常早起打太极拳,有利于腰腿健康。

但实际上,这样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事实是,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往往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营养水平。打太极拳恰恰不利于老人腿脚(尤其损害膝盖),这一层因果关系被遮掩了。

最近网上出现一些文章,说代糖饮料有很大伤害。不过,仔细看几篇专业科普解读之后,我们就能发现这个话题的核心,就是对因果关系的认定。

这里面的逻辑不像“老人打太极拳”那样一眼就能看透,但要想讲清楚,其实也不困难。

1

讲这个话题之前,先谈一谈糖饮的知识。碳酸饮料的问题是,含糖大,热量高,对肾脏和牙齿不好,还很容易造成肥胖。

这是长期性问题,短时的缺点也很明显——碳酸饮料含有大量蔗糖,升糖很快,喝完后不久就犯困,很影响脑力工作的持续性。

甜味是让人愉悦放松的东西,生活中难免尝尝。代糖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糖饮的问题。

大部分代糖的甜度通常比蔗糖高,达到相同的甜度,用量和热量要低得多。

以零糖可乐为例,主要甜味剂阿斯巴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一瓶零度可乐的热量和普通的可乐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也是零糖可乐自称“零糖零卡”的原因。

代糖有一个问题,它的口感差别很大。要想找出多数人都喜欢的代糖口味,其实并不容易——这一点蔗糖就成功得多,绝大多数甜食爱好者,都能接受蔗糖的口味。

人类进化几万年,嗅觉是所有感官中最灵敏、最发达的。每个人基因里偏爱哪种甜味,道理讲再多也很难改过来;一个人习惯某种甜味,这种味道会跟随他一辈子。

很多人不喜欢零糖可乐,原因就在于:零度可乐用的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谈不上难喝,就是味道有些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零糖可乐加了甜蜜素、三氯蔗糖来调节口味,很多人还是喝不惯。

喝不惯就喝不惯吧,反正没有哪一种甜味可以讨好所有人。

值得指出的是,阿斯巴甜和甜蜜素虽然是人工合成的代糖,它们都是食品工业里成熟的甜味剂。可以说它们比蔗糖对人体要健康友好。

这些都是食品行业的入门知识,在当代社会不能算冷门,大家可以知道一些——只是一两篇科普文章的知识量。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氯化钠只是普通化学物质,而不是可怕的玩意。理解基础科学知识,不至于看到陌生名词就被吓到。再谈到赤藓糖醇的话题,也不容易被忽悠。

现在最广被接受的代糖饮料,比如无糖气泡水,普遍会使用赤藓糖醇。和阿斯巴甜不同,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甜味剂。

还是那句话,人类的味觉很奇妙,它对天然甜味剂(比如蔗糖、木糖醇、麦芽糖醇)似乎有某种特别的偏爱,赤藓糖醇就是其中之一。它口味清凉,有莫名的爽感,大部分人能接受。

赤藓糖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比如菌类和瓜果(其中以葡萄和木瓜最典型)。葡萄糖经过发酵也能获得赤藓糖醇,甚至人体内的葡萄糖代谢,也会产生内源性的赤藓糖醇。

赤藓糖醇的甜度是蔗糖的0.65-0.7,在食品工业界本来没有成本优势。自一百多年前被发现,人们对赤藓糖醇就不甚重视,它的大规模生产方法(即葡萄糖发酵法),也是晚至上世纪90年代才广泛应用。

随着时代变化,赤藓糖醇的一些特性,成为其他代糖没有的优势。

赤藓糖醇的热量非常低,是蔗糖的6%,这是所有糖醇里热量最低的。赤藓糖醇也因此被称为“0卡食品”。

赤藓糖醇的分子稳定性和耐受性比较高,不容易被口腔中的链球菌分解为酸性物质,基本不造成龋齿问题——这一点和木糖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些口香糖商家为改善口味,在木糖醇产品中添加蔗糖,才抵消它原有的功能。

赤藓糖醇的最大优势,还是它的口感。把它应用于代糖饮料,口味和蔗糖有差别,却比大多数代糖好,一般人都接受。将这种饮料冷藏再饮,口感更好——这是很多消费者发现的秘密。

非要说赤藓糖醇有什么“缺点”,就是它的生产成本过高,几乎是所有代糖最高的。高成本往下游传递,带动以它为甜味剂的饮料,如气泡水和电解质水,差不多是市面最贵的那一档。

如果说代糖满足“零糖零卡还要甜”的需求,赤藓糖醇则解决了“零糖零卡还好喝”的难题。贵就贵吧,人们为自己的偏好买单。

可是最近,不少人的这种心安理得被打破了。赤藓糖醇被指称具有重大的健康危险——它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提高这种疾病发生的概率。

以前也出现过别的指控,都不了了之。这次不能不重视,因为刊载它的《自然·医学》杂志,在业内很有名。

国内炒作该“发现”的新闻很多,细细琢磨,还是能看明白的。

一位名叫Stanley Hazen的美国医学博士,率领团队对4139名55岁-81岁的老人,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这4000多名受观察者,1157人是心脏风险人士。他们发现赤藓糖醇与血栓、心梗、中风这类不良血管事件具有相关性。

他们还选取8个健康人,进行前瞻性的实验。让研究对象在2分钟内摄入300ml实验饮料,其中含有30g赤藓糖醇,研究发现,饮用后被试者血液的赤藓糖浓度较高,高出上百倍。

他们还做实验,提取人类血液样本,提高血小板浓度,与不同浓度的赤藓糖混合观察。发现赤藓糖浓度越高,血小板越容易出现“血栓性”的变化。这意味着,血液中赤藓糖浓度提高,可能“诱发血栓”。

这样疑似“主题先行”的研究,其实不需要多么专业的医学知识,仅凭基本的逻辑推论,就足够提出一些质疑。

长达三年的大规模样本观察,如何将血液中赤藓糖醇高浓度人群,与患上心血管疾病高风险,进行准确挂钩呢?要知道,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高,蕴含复杂的健康信息。

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消防员是去灭火,而不是去纵火的;太极拳本身并不有利于健康,而是更好的经济条件和营养水平,更平稳的心态和作息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

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高的老人,饮息习惯,本来可能就异于其他人(如嗜食淀粉类食物),甚至很可能嗜糖,而这些都对心血管有损害。

老人随着年岁增长,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在增加,这些不能被忽略。

再比如说,让8名健康志愿者在两分钟内,喝下一杯含有30g赤藓糖醇的饮料,再测量其血液中赤藓糖醇的含量,这是否合适?

科普界有一句著名的话大家都听过: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就拿市面在售的某款0糖气泡水来说,根据碳水化合物的数值计算(1.5g/100ml*480ml),每瓶的赤藓糖醇含量约7.2g。

正常人谁会一口气连喝四瓶气泡水饮料,使其长驻体内,让血液的赤藓糖醇迅速飙升呢。

这样的实验,明显是为了获取某个惊人数据,从而制造条件。

至于提取人类血液样本,观察赤藓糖醇浓度提升诱发血栓,就更透着一种“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感觉。

大众不懂医学实验难以置喙,只从专业博主的观点看,他们也有所质疑。

美国营养学专家Dr.Eric Berg(YouTube科普博主)认为,《自然·医学》的那篇论文质量不高,结论对大众有误导性。

知乎高赞知识博主“听风就是雨”则发现,论文作者Stanley Hazen团队擅长炒作概念,之前许多“相关性结论”,现在看来都与事实相反。

比如说,他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氧化三甲胺(TMAO)假说,在这个假说的基础上,研制心血管疾病特效药——而这个神药项目是宝洁公司赞助的。

两位医学博主的视频和文章都非常专业,看完我们大概就能弄明白,为什么说Stanley Hazen的研究不靠谱。

1、实验对象体内的赤藓糖应该不是喝出来的,而是内源性的。

按照该实验数据,人体摄入30g赤藓糖醇,24小时内赤藓糖水平会陡然上升几百上千,远超队列研究中的最大值137μM。

这说明该实验的研究对象,血检前一天没有摄入富含赤藓糖醇的食品——如果真喝相关饮料,就不是这个数值。

前面也说,人体内葡萄糖代谢会产生内源性的赤藓糖醇。这个偏高的赤藓糖数值,大概率是内源性生成。饮食中含有大量淀粉,就会导致这种情况。

高糖饮食、胰岛素抵抗、肥胖等情况,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而血液中赤藓糖水平偏高,其实只是副产品。

2、内源性赤藓糖醇是“赶来救命”的,其生成途径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

这两位科学博主还介绍,此前一项纳入18万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曾给出一个提示:葡萄糖向赤藓糖醇的转化过,可能对冠心病具有保护作用。

也就是说,内源性赤藓糖水平升高,不仅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这项研究的数据,似乎印证了此前的研究。

省流版的总结:Stanley Hazen团队的实验和研究,真正的结论很可能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老人,很多可能有高糖饮食的习惯,由此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人体生成内源性赤藓糖醇,可能起到了“抢救”的作用。

打个比方说,一个老人晕倒,引来周边群众围观施救。家属赶过来抓住施救者,老人是你撞倒的吧,不然你怎么在这里?这时你觉得救人者冤不冤?

当然,这些结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至于对赤藓糖醇的严厉指控,可靠性太低,连作者Stanley Hazen 也对自己的成果不置可否。

他的实验结论是:“为建立因果关系,还需在其他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中重复实验和机制研究。”也就是说,赤藓糖醇和心血管疾病的联系只是猜想,没有建立稳固的因果关系。

Stanley Hazen是一位心血管疾病研究者,此前他也将肠道细菌、瘦红肉等列为对象。这次为何发一份模棱两可的报告,将矛头直指赤藓糖醇?

谁都看得出,代糖饮料在压缩传统饮料商的市场。无论碳酸糖饮料,果汁饮料,还是矿泉水,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至于这样一份没有靠谱结论的报告,能引起轩然大波。

只能说:国内饮料市场,竞争真的太激烈了。

这两年风头正盛的代糖饮料,是这一场舆论风波的输家。从此前人人追捧的“新型饮料”,一夜之间成了健康杀手。媒体喜欢这样的反转,大炒特炒,仿佛揭开什么了不起的黑幕。

这些舆论阵势不见得多高明,只是由于行业门槛,很多人看不懂,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听从。可是我想问,甜饮爱好者受到惊吓后,就不再喝甜吗?

正是蔗糖的缺陷被公众了解,消费者自己会选择,代糖的需求就出来了;其中,赤藓糖醇的优点十分突出,这是近几年它爆发式发展的原因。不能因为其大红大紫,就无中生有攻击,利用信息差,置它于死地。

不应该由于商业竞争的倾轧,就放大未经因果关系论证的、片面的实验结论。相反,饮料市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所有人都能从中各取所需,这才是对我们普通人真正有帮助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